人物专访丨与集美大学文学院教授、厦门市作协副主席夏敏面对面 日期:2019-11-20
11月19日中午,集美大学文学院教授、研究生导师,厦门市作协副主席,福建省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夏敏与我校师生分享了自己的人生经历,以及对“阅读、行走与写作”的理解。活动结束后,读者协会余昕昱、甘晓婷与夏敏老师进行深入交流。
以下为访谈内容:
Q:夏老师,您刚才说您有在陕西生活的经历,那在陕西生活的时间对您的阅读生涯有什么灵感和启发吗?
A:我是18岁到陕西,30多岁离开陕西,前后大概十四年,读书四年,工作十年,我的夫人是在陕西娶的,小孩也是陕西出生的。所以在我的生命历程中,陕西是一个很重要的阶段。又刚好是青年转向中年的一段时期吧。那段时间是我求学、读书最辛苦的阶段,因为那时候要打拼,要拼未来。翅膀长硬了才能从陕西跑出来。所以那时候的阅读是非常辛苦的。那时候小孩刚出生,左手抱着孩子,右手炒菜(孩子妈妈是医生,比较忙),然后书本就摆桌上,就这样看,然后锅都烧糊了。阅读非常辛苦,但有时候没有节制,也阅读了大量的名著。有增长见识的,也有一些专业类的。因为我要写书、写文章,所以我必须要阅读。后来我发现我的很多阅读的前期准备就是在陕西完成的。可以说,如果没有在陕西的苦读,就没有我后来的那些结果了。我写作的起点就在陕西。
Q:那您觉得陕西给您带来了什么样的灵感?
A:陕西是个很好的地方。我觉得陕西文化的土壤非常厚重,特别是西安古都。就陕西普通的农民、工人开口讲话都是中国历史上一些文化的底蕴。哪怕他没有受过教育,但开口就是历史人物、历史事件。那我觉得这种深厚的人文的确是求知识的一个很好的地方。西安虽然地处大西北,但它的文化并不弱于任何一个城市,它在中国文化上给了我一个很好的弥补。因为我小时候在西藏生活,西藏接受的毕竟是比较域外的一种文化,到陕西之后,我真正觉得我们中国的文化,像儒家,各种文化历历在目。我会去咸阳看各种古陵,那么历史就在眼前,这种走出书本的真实感可以修补你自己的很多不足。所以陕西是一个有文化的地方,是一个值得怀念的地方。
Q:老师有没有什么好书适合我们的可以推荐一下,比如待人接物方面的。
A:跟中国人相处的时候,像《增广贤文》、《菜根谭》可以去看。但有些书有些问题,比如《弟子规》,我不主张在孩子里讲这个,因为它教孩子一种奴性、盲目服从,但它是维护一种制度,我把它叫做制度性儒家。孔子的论语不一样,他是一种开放性儒家。假如你们真正要走出去,走出校门、接触社会,待人接物的话,还是要总结一些东西。因为这些古人的经验和我们现代人的经验已经不一样了。我想不要迷信这些东西,可以参考。还有一点,因为没有一种东西是哪里都管用的,要根据个人的自身特点去定位。我经常在很多场合批评成功学、励志学,因为所有人都有自己的价值。所以要成为一个有智慧的人,而不是一个模仿他人的人。进入社会,一方面接受社会的规则,另一方面,不要同流合污。中国儒、道两家就很好。当你人生不够如意的时候,儒家会教你怎么样进取;当你碰壁的时候,道家教你不要纠缠,不要有心理压力。当然也不要抱残守缺,一些国外的各方面都可以去涉猎一点。像论语当中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一辈子都受用。
记者:读者协会 甘晓婷、余昕昱
整理:读者协会 马舒婷
摄影:读者协会 吴梦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