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  首页  特色资源  在“嘉”读书  2019

夏光武教授以鲍勃·迪伦为例谈当次文化成为主流 日期:2019-11-14

 

  

1113日下午,2019“在‘嘉’读书”系列活动之大学生文化素质专家讲座在经管大楼210举行厦门大学人文学院夏光武教授以“当次文化成为主流——以鲍勃·迪伦为例”为主题,与我校近百位师生畅谈何为“次文化”,次文化是如何转变为主流文化。

夏光武,厦门大学人文学院副教授、硕士导师,比较文学博士。主要研究领域:美国生态文学与批评;美国华裔流散文学。学术论文曾多次在《外国文学评论》、《厦门大学学报》等刊物发表。

 “有许多人有这个疑问,作为美国摇滚、民谣艺术家鲍勃•迪伦凭什么可以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现代知名作家村上春树、残雪却提名而不得。作为2016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他的获奖理由是:他在伟大的美式歌谣的传说下,创造了全新的诗意表达。这句短短的话,带有明显的价值判断,美式歌谣的“伟大”,将作为歌手的迪伦称为诗人。”讲座一开始,夏光武教授向在场师生介绍了这名第一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音乐家

鲍勃•迪伦的音乐风格主要是民谣摇滚风他是民谣摇滚的开创者,并且赋予了民谣摇滚灵魂。他的创作多取材于欧洲传统民谣、黑人布鲁斯以及美国的乡村音乐。他在诺贝尔文学奖演讲中提到,古典文学也是歌曲创作的灵感来源之一,例如《白鲸》、《西线无战事》和《奥德赛》等。

 “其实音乐及歌曲是跨越国度与语言的,可以快速唤起共鸣的最佳桥梁。”当提到歌曲是否属于文本时,夏教授指出,音乐作为比喻意义上的文本,可以被视为一种文化要素,而且在英语世界里,将音乐的声音(歌词)理解为具有社会意义以及文化意义已经很普遍了。歌词搭配上音乐及节拍可以成为一种,但又产生另外一种对照,那就是高雅文化与通俗文化。

接着,夏教授为大家介绍了高雅文化、主流文化和次文化的区别。在介绍到次文化如何转变为主流文化时,夏教授认为至少需要具备三个要素:经得起时间的考验不被时代淘汰;次文化持续积累,参与者日增,包括政治与社会活动;有标志性人物长期参与其中。他以鲍勃•迪伦为例,分别从时间考验;政治及社会活动;文化积累三个方面来阐释获奖的必然原因。

夏教授指出,非主流的次文化积累过程是长期而且可能看不到成果的尝试。鲍勃·迪伦75岁仍然笔耕不辍,70岁还到达台北、香港以及上海举办巡回演唱,可以说他的获奖不是偶然,而是通过他以及那一代人的不断努力最终取得的。夏教授认为鲍勃·迪伦与他代表的音乐和精神都告别了次文化的阶层,上升为美国主流文化的一支。

  

  

活动中,夏光武教授时而穿插讲述鲍勃•迪伦的小故事,时而播放鲍勃•迪伦脍炙人口的美国民谣,轻松生动的授课方式,幽默风趣的语言感染着在场的每位读者。在谈到结合西方文学作品阅读时,夏教授介绍了几位具有代表性的作家,更推荐了如鲍勃·迪伦的回忆录《像一块滚石》、莫里斯·迪克斯坦的《伊甸园之门》、赫尔曼·黑塞的《荒原狼》、 马基雅维利的《君王论》 等多本荐读好书。


撰稿/摄影:读者协会 史新月